CBA这外援市场,最近是真热闹。广东、新疆、山西,三家俱乐部同一天换外援,这操作,说实话,有点像菜市场大妈挑菜,看着哪个新鲜就换哪个。广东和新疆换人,目标很明确,冲前四。
广东那边,杜锋指导估计是觉得库克不太对味,直接换了吉伦沃特,想必是希望火力更猛一些,毕竟季后赛名额卡得死死的,稍不留神就掉队了。新疆那边,桑韦尔下课,爱德华兹回归,这波操作也算是亡羊补牢,毕竟之前外援的选择,让不少球迷直呼看不懂。这两队,多少还算师出有名,目标明确,就是奔着更好的成绩去的。但山西队的操作,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。取消了平德尔德的注册,召回了之前用过的法耶。这还不算完,据说第十一名外援已经在路上了。你说他们这是在干啥呢?选秀?还是集邮?
这就引出一个问题,CBA球队换外援,到底图个啥?咱们先说说那些“正经”换外援的。成绩不好,这是最直接的原因。竞技体育嘛,菜是原罪。外援表现不给力,球队战绩上不去,换人,天经地义。但这里面,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。比如,外援的战术契合度。有些外援个人能力很强,但就是融入不了球队的体系,打不出化学反应。这种情况下,换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。
再比如,外援的职业态度。CBA毕竟是职业联赛,外援的敬业精神也很重要。如果外援三天两头闹幺蛾子,或者出工不出力,那俱乐部肯定不会留情。可山西队的操作,显然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。他们换外援,更像是一种“赌博”。总想着下一个外援会更好,总觉得还能再淘到宝。这种心态,其实挺危险的。篮球比赛,不是简单的球员堆砌,需要磨合,需要配合,需要建立信任。频繁更换外援,只会让球队的战术体系支离破碎。
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“管理层不懂球”时,是否忽略了CBA联赛的特殊性?CBA的外援政策,本身就给了一些俱乐部“瞎折腾”的空间。外援名额有限制,但更换次数却没有明确的规定。这就导致一些俱乐部,抱着“试错”的心态,不断地更换外援,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。仅这一个数字,就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。CBA联赛的外援流动性,远高于NBA等成熟的职业联赛。这种频繁的流动,不仅影响了球队的稳定性,也损害了联赛的品牌形象。与普遍认知不同,CBA球队对外援的依赖程度,其实远高于我们想象。很多球队,都把外援当成了“救命稻草”,指望着外援能够力挽狂澜。
这种过度依赖,一方面限制了本土球员的成长,另一方面也让联赛的竞争变得不太健康。说到底,CBA的外援问题,反映的是联赛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问题。联赛制度不够完善,俱乐部管理不够专业,本土球员培养不够重视。这些问题,不是靠着换几个外援就能解决的。CBA的未来,不能只靠外援。需要更多俱乐部踏踏实实地培养本土球员,建立更加完善的联赛制度,才能真正提升联赛的竞争力。山西队频繁换外援,看似热闹,实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。希望他们能早日醒悟,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毕竟,篮球不是一个人的游戏,而是一群人的梦想。就像开篇说的,CBA外援市场热闹得像菜市场。但菜市场里,也有好有坏,挑花了眼也正常。只是,别忘了,真正能端上餐桌的,还得是精心烹饪的食材,而不是堆砌再多的山珍海味。